2025 年 7 月 kaiyun.ccm18 日晚,中超联赛天津津门虎主场对阵成都蓉城的比赛中,南看台 "虎翼助威团" 球迷会成员姜某某手持扩音器带头辱骂客队球员韦世豪及其家人,污秽言论通过现场直播传遍全国。这一行为不仅导致韦世豪情绪失控染红离场,更引发舆论场对赛场文明底线的集体反思。7 月 20 日,天津市公安局滨海分局依法对姜某某作出行政拘留 7 日、责令禁止观赛的处罚,中足联同步对天津赛区开出 "南看台空场 1 场" 的罚单,这场由辱骂引发的风波,再次敲响了 "看台不是法外之地" 的警钟。
一、辱骂事件的连锁反应:从个人失控到系统追责
比赛第 85 分钟,当姜某某用扩音器高喊侮辱韦世豪妻子的话语时,镜头清晰捕捉到韦世豪骤然紧绷的下颌线。这位以 "性情直率" 著称的国脚当场冲向看台理论,被裁判出示黄牌。终场前的拼抢中,情绪失控的韦世豪因危险动作再吃黄牌,两黄变一红罚下时,他伏在主教练肩头痛哭的画面刺痛了无数人。赛后,成都蓉城俱乐部官方微博被 "保护球员家属" 的声浪攻陷,微博话题 #中足联谴责辱骂球员家属行为# 阅读量 12 小时内突破 2.5 亿,超 50 万网友参与讨论。
事件发酵远超体育范畴:天津文旅部门社交媒体账号被 "要求道歉" 刷屏,多地球迷呼吁警方彻查;中足联史无前例地在声明中使用 "严重玷污足球文明"" 坚决打击 "等措辞,并明确将" 辱骂家属 "纳入" 破坏联赛秩序 "范畴;天津市足协联合警方发布通报,强调" 对任何破坏联赛秩序的恶劣行为零容忍 "。这场风波最终形成" 球员受辱 - 舆论声讨 - 官方亮剑 " 的完整闭环,彰显了体育管理部门重塑赛场生态的决心。
二、法律亮剑:从道德谴责到制度约束
此次处罚并非孤例。2024 年 5 月青岛中超赛场,18 名球迷因扰乱秩序被处罚,其中 7 人被行政拘留并禁止观赛 12 个月;2018 年上海男篮赛场,球迷胡某因使用涉及南京大屠杀的侮辱性言论被拘留 5 日。这些案例均指向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四条:在体育场馆实施侮辱性言行、围攻工作人员等行为,情节严重者可处 5-10 日拘留。
值得关注的是,此次天津警方的处罚首次明确将 "使用扩音器辱骂" 定性为 "带头实施违法行为"。根据《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纪律与道德准则》,赛区管理方需对球迷行为承担连带责任,这也是天津赛区被通报批评、南看台被空场的依据。这种 "个人受罚 + 赛区连坐" 的双重追责机制,正在打破 "法不责众" 的侥幸心理。
三、深层病灶:体育激情与文明底线的失衡
事件暴露的是长期存在的赛场积弊。数据显示,2023 赛季中超联赛共开出 47 张 "观众席违纪" 罚单,涉及辱骂、投掷杂物等行为。部分极端球迷将 "骂战" 视为 "主场优势",甚至形成 "辱骂越脏、助威越嗨" 的扭曲文化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这种戾气正从线下向线上蔓延 —— 韦世豪妻子赛后在微博发声,称收到大量威胁私信,部分言论已涉嫌刑事犯罪。
体育社会学专家指出,这种现象是 "去个性化心理" 与 "匿名效应" 叠加的结果:在群体环境中,个体责任意识弱化,加之网络传播放大效应,容易催生极端言行。正如足球评论员沙元森在澎湃评论中所言:"球迷是球队的 ' 第 12 人 ',但这种突破文明底线的 ' 助攻 ',只会让中国足球离腾飞越来越远"。
四、破局之路:从运动式治理到长效机制
根治赛场乱象需要系统性改革。2021 年体育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强体育赛场行为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》明确要求,赛事组织者需通过广播提示、标语引导等方式规范观众行为,对违规者实施 "黑名单" 制度。北京国安、上海海港等俱乐部已试点 "文明观赛承诺书",将辱骂行为与购票资格挂钩。

国际经验提供了有益借鉴:英超设立独立机构处理球迷歧视事件,涉事者可能面临终身禁赛;德甲俱乐部定期开展 "球迷文化工作坊",将尊重对手纳入助威文化培育。中国足球或许可以探索 "技术 + 制度" 的双重防线:在看台安装声纹识别系统精准锁定辱骂者,同时建立跨赛区共享的 "球迷信用档案",让违规者付出长期代价。
结语:当足球回归纯粹
韦世豪在球员通道的泪水,折射出职业球员在舆论暴力面前的脆弱;中足联措辞强硬的声明,则传递出行业管理者守护文明底线的决心。正如《大河网》锐评所言:"看球是为了见证精彩,而不是参与丑陋"。从天津泰达足球场到全国各大赛场,每一位球迷都是体育精神的传递者。唯有让激情与理性并存,让欢呼与尊重同在,中国足球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 "第 12 人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