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63号阳光财富大厦3层 17100089299 snappy@sina.com

企业要闻

陈若琳指导 14 岁新星引热议 全红婵:师徒默契未变,康复备战正当时

2025-08-12

近期,中国跳水队的一则动态引发舆论关注 —— 奥运冠军陈若琳在新加坡世锦赛期间担任 14 岁小将赵仁杰的主管教练,这一安排让部分网友担忧:“全红婵会不会被冷落?” 然而,结合多方信息来看,这种担忧更多是对教练组分工的误解。

一、陈若琳的 “双线任务”:培养新人与坚守初心

在新加坡世锦赛男子 10 米台预赛中,赵仁杰以 489.25 分刷新赛事纪录,其主管教练陈若琳的指导功不可没。训练中,陈若琳为他拆分动作细节,甚至在机场候机时仍耐心讲解技术要点。这一画面让网友联想到她与全红婵的师徒日常,但实际上,这是国家队 “老带新” 的常规操作。

根据跳水队内部安排,陈若琳目前承担双重任务:一方面,她仍是全红婵的主管教练,负责其长期技术规划;另一方面,作为奥运冠军和资深教练,她需通过指导新人积累青训经验,为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储备人才。这种分工在体育界并不罕见,例如乒乓球教练组也会根据赛事周期调整重点培养对象。

二、全红婵的现状:伤病康复与技术突破并行

全红婵缺席新加坡世锦赛的真实原因并非 “被放弃”,而是进入关键康复期。2025 年以来,她因脚踝旧伤和发育导致的身高体重变化(半年内身高增 7 厘米、体重涨 10 斤),不得不暂停国际赛事。目前,她在广东省队接受何威仪、谢思埸的专项康复训练,核心力量已恢复九成,207C 动作完成分从 7.5 分回升至 9.0 分以上,并开始尝试男子高难度动作 5255B。

陈若琳虽未全程陪同,但始终通过视频会议、数据监测等方式远程参与训练。例如,全红婵的训练日志显示,她每天需完成 6 小时针对性训练,其中部分计划由陈若琳亲自制定。此外,陈若琳在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:“全红婵是我执教生涯中最重要的弟子,她的每一次进步我都看在眼里。”

陈若琳指导 14 岁新星引热议 全红婵:师徒默契未变,康复备战正当时

三、网友争议背后:对竞技体育规律的认知偏差

此次舆论风波折射出公众对运动员成长周期的误解。跳水运动中,发育期的身体变化对动作稳定性的影响几乎不可逆,例如陈若琳本人在职业生涯早期也曾因体重增加导致动作变形。全红婵目前的调整并非 “退步”,而是竞技体育的必经阶段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网络上的 “饭圈化” 倾向。部分网友将赵仁杰称为 “男版全红婵”,甚至在社交媒体上发起 “新旧交替” 的投票,这种过度娱乐化的解读可能干扰运动员心态。事实上,赵仁杰虽在预赛中表现亮眼,但决赛因动作稳定性不足仅获第五,其技术成熟度与全红婵仍有差距。

四、教练组的表态:双保险策略与长期布局

中国跳水队总教练周继红在回应争议时强调:“全红婵和陈芋汐是巴黎周期的核心选手,赵仁杰等新人的成长是为了形成梯队优势。” 这种 “双保险” 策略在历史上屡试不爽 ——2016 年里约奥运会前,吴敏霞与施廷懋的 “双姝竞争” 最终助力中国队包揽 3 米板冠亚军。

对于陈若琳的角色,周继红进一步解释:“她(陈若琳)的经验对年轻选手尤为宝贵,但全红婵的主管教练不会变更。” 这一表态与全红婵本人的回应一致 —— 在央视采访中,她直言 “陈教练的严格要求让我变得更强大”,并展示了训练时陈若琳为她定制的 “四周复活计划” 笔记本。

五、未来展望:全红婵的 “反击” 与师徒传承

尽管面临挑战,全红婵的竞技状态仍值得期待。她的目标已锁定 2025 年大湾区全运会和 2028 年洛杉矶奥运会,计划通过高难度动作提升竞争力。陈若琳对此充满信心:“她(全红婵)现在的心态比巴黎奥运会时更成熟,这种逆境中的成长往往能成就传奇。”

从更深层看,陈若琳指导kaiyun.ccm赵仁杰的行为,本质是中国跳水队 “传帮带” 传统的延续。正如她在全红婵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,如今她也在赵仁杰身上倾注心血。这种传承不仅是技术的传递,更是精神的延续 —— 正如全红婵在训练日志中写的:“如何呢?又能怎?”,这既是她对质疑的回应,也是中国跳水人永不言弃的写照。

结语:

陈若琳指导新人与全红婵的康复训练,本质上是中国跳水队 “两条腿走路” 的战略布局。前者为未来蓄力,后者为当下坚守。正如陈若琳所说:“跳水不是一个人的舞台,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。” 全红婵的暂时蛰伏,恰是为了未来更耀眼的绽放。而网友与其纠结 “谁被放弃”,不如多关注运动员在伤病与发育中的顽强拼搏 —— 这才是竞技体育最动人的底色。